查看原文
其他

中央支持!深圳又一个发展战略要地+一所国字号大学来了!落户宝安、盐田!

深圳梦 2020-09-17

10月14日,共建中国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在深圳举行,标志着中国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建设由前期酝酿进入到加速落地阶段,意味着深圳将再添重大基础研究机构,这也是深圳向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迈出的重要一步。
而就在上个月,深圳宣布公开招标遴选深圳海洋大学办学方案研制和论证项目承办机构,这意味着另一所全新的大学——深圳海洋大学正在加快建设。(>>相关详情:深圳宣布!又一所全新的大学要加快建设了!

按照先行示范区《意见》精神,当前,深圳正加快推进海洋大学组建的前期调研论证工作,初步考虑海洋大学以全日制学历教育为主,本科、硕士、博士同时起步,重点围绕深圳海洋产业发展需求和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两方面设置学科专业,同时与国家深海科考中心一体建设、融合发展,着力把深圳海洋大学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国际化、综合性、研究型海洋大学。

 

此时海大深研院“三实验室、一中心、一智库”的建设,带来的正是海洋大学特色、优势专业,而深圳借此时机组建起的海洋科研团队同时将对深圳组建海洋大学起指导作用。


2019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开幕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贺信中提到: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要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


共建中国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相关框架协议在深签署


共建中国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框架协议签约仪式14日在深圳举行,此举标志着中国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建设由前期酝酿进入到加速落地阶段。自然资源部党组成员、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自然资源部总工程师张占海,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广东省海洋局局长屈家树,深圳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成员杨洪,深圳市副市长王立新等出席签约仪式。



签约仪式上,宝安区政府、中国海洋大学、盐田港集团签署合作共建中国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框架协议;中国海洋大学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共建中国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智能海洋大数据中心合作备忘录。


据悉,中国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将分期建设海洋生物资源、海洋高端仪器装备、海洋生态环境三个实验室,一个智能海洋大数据中心和蓝色智库。中国工程院院士麦康森将担任中国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院长,并主持海洋生物资源实验室建设。同时,中国海洋大学还与华为共同建设智能海洋大数据中心,确保建设从更高起点起步。


三方合作共建的中国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将在深圳市政府的有力支持下,充分发挥中国海洋大学在海洋领域的科教优势,紧密结合深圳的区位优势和企业创新优势,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服务支撑海洋强国、“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需求,全力助推深圳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将为深圳汇聚和培养一批海洋高层次领军人才,建设海洋领域的重点科技创新平台,产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面向国家与地方重大战略需求和具有市场前景的海洋科技创新成果,助推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全面助力深圳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特区报 记者 段琳筠)


中国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将有何大动作?


根据协议,中国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将分期建设海洋生物资源、海洋高端仪器装备、海洋生态环境三个实验室、一个智能海洋大数据中心和蓝色智库。这些设施将力争成为深圳市基础研究机构、省部级或国家级重点科技平台,对深圳海洋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起引领带动作用。


中国海大深圳研究院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麦康森担任院长,并主持海洋生物资源实验室建设,同时中国海洋大学还与华为共建智能海洋大数据中心,确保研究院建设高起点起步。


研究院最快今年底就将落户深圳宝安区,办公地址初步定于盐田港集团旗下大铲湾港区的金港大厦。海大深研院一期建设期间,宝安区、盐田港集团负责落实海大深研院办公、研发实验场地。根据海大深研院落地后开展办公和研发的实际需求,分期、分批予以提供。


海大深研院将汇聚以全职院士为核心的海洋高端人才,重点培养高层次青年人才,成为深圳海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麦康森院士告诉深圳卫视记者,海大深研院将从中国海洋大学选教,采取双聘制,同时研究院还将从全球聘任固定的科研人员,研究院规划在五年内要达到200人的研究队伍,研究生队伍将达到数百人。


深圳大铲湾港区


为什么落户深圳?


中国海洋大学坐落青岛,一直以我国东部海域相关研究为主,随着国际形势变化,南海战略意义对我国越来越重要,中国海洋大学向南布局响应国家战略。


深圳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位,紧邻南海,以创新力闻名的深圳在国内、乃至世界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加持国家支持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海大深研院落户深圳,不仅提升深圳自身海洋综合实力,对研究院来说也是其借力深圳科研优势,壮大自身实力的一个契机。


今年先后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两份重磅文件中都明确指出支持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而不同之处在于《意见》支持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加快”正是中央对深圳的期盼和能力的肯定,此次框架协议签署也是深圳对《意见》的坚决落实。


中国海洋大学科研人员在海上作业


对深圳有何意义?


2019年上半年,深圳海洋生产总值1229亿元,同比增长6.3%,占GDP比重达10.1%。


海工装备、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海洋金融等五大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上半年同比增长6.7%,超过海洋产业总体增长速度。


目前,深圳已建成与海洋产业相关的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17个。市级重点实验室7个,市级工程实验室17个,市级工程技术中心5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7个。


看其表面,深圳海洋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海洋经济规模偏小、海洋新兴产业占比较低、涉海金融支撑能力不足、缺乏有显示度的海洋文化标签也是深圳面临的重要问题。


比起上海、天津、青岛等城市,海洋产业算不上深圳的优势产业。

 

按照先行示范区《意见》精神,当前,深圳正加快推进海洋大学组建的前期调研论证工作,初步考虑海洋大学以全日制学历教育为主,本科、硕士、博士同时起步,重点围绕深圳海洋产业发展需求和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两方面设置学科专业,同时与国家深海科考中心一体建设、融合发展,着力把深圳海洋大学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国际化、综合性、研究型海洋大学。

 

此时海大深研院“三实验室、一中心、一智库”的建设,带来的正是海洋大学特色、优势专业,而深圳借此时机组建起的海洋科研团队同时将对深圳组建海洋大学起指导作用。


海上科考船破浪前行

 

中国海洋大学科研实力雄厚,在青岛,一批重大科技计划都是依托其开展,参加中国第一次南极考察的75位科学家中一半以上是这个学校的毕业生,可以说中国海洋大学为国家海洋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落户后的海大深研院,也必将培养一批海洋方面的后备生力军,同时深圳、青岛两座城市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洋高端仪器装备制造、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也必将创造出更多新的合作机遇,助力深圳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深视新闻 记者 阳懿


习近平致信祝贺2019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开幕


习近平致信祝贺2019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开幕强调 

秉承互信互助互利原则 

让世界各国人民共享海洋经济发展成果


2019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开幕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向博览会的举办表示衷心的祝贺,向出席博览会的各国嘉宾和各界人士表示热烈的欢迎。



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海洋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要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促进海上互联互通和各领域务实合作,积极发展“蓝色伙伴关系”。要高度重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海洋环境污染防治,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实现海洋资源有序开发利用,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海蓝天。


习近平强调,举办2019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旨在为世界沿海国家搭建一个开放合作、共赢共享的平台。希望大家秉承互信、互助、互利的原则,深化交流合作,让世界各国人民共享海洋经济发展成果。


15日上午,2019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在深圳开幕。开幕式上宣读了习近平的贺信。


2019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以“蓝色机遇、共创未来”为主题,吸引450余家企业和机构参展,将重点围绕现代港口建设、海洋高新技术与装备制造、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等热点领域,推出新技术成果,推进中外企业洽谈合作。



习近平致2019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的贺信


     值此2019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开幕之际,我谨向博览会的举办表示衷心的祝贺!向各国嘉宾和各界人士表示热烈的欢迎!


     海洋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要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促进海上互联互通和各领域务实合作,积极发展“蓝色伙伴关系”。要高度重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海洋环境污染防治,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实现海洋资源有序开发利用,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海蓝天。


     举办2019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旨在为世界沿海国家搭建一个开放合作、共赢共享的平台。希望大家秉承互信、互助、互利的原则,深化交流合作,让世界各国人民共享海洋经济发展成果。


     最后,预祝2019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圆满成功!


习近平

2019年10月15日

内容来源:新华社


2019海博会开幕,一大批“大国重器”在深圳集中亮相!


10月15日,

2019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

在深圳拉开大幕。

一大批“大国重器”在深圳集中亮相!

晚上还有海博会主题元素专场灯光秀上演!


借力这个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国际化、

综合性海洋经贸交流展示盛会平台,

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2019海博会


2019海博会由自然资源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深圳市人民政府承办,旨在打造集技术交流、产品展示、成果交易、高端论坛、招商引资于一体的海洋经济国家级展会,推动“海洋强国”战略实施,加快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海博会围绕“蓝色机遇,共创未来”的主题,设置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海洋经济成就展展区(含粤港澳大湾区展)海洋资源开发和海工装备展区船舶及港口航运展区海洋新兴产业展区和国际展区等五大板块,展示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成就,以及全球海洋经济发展及最新成果。


“蓝鲸1号”钻井平台“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洋二号”卫星“天鲸号”自航绞吸式挖泥船,一系列高端装备将惊艳亮相。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中集集团、招商局重工、友联船厂、华为、光启等知名企业,将云集于此。深圳海洋新城规划和建设方案也将揭晓。


12场高端海洋经济论坛,将邀请国际国内的院士、专家、学者、知名企业高管,同场论道海洋经济发展技术前沿和热点问题。此外,还有众多海洋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商机、项目路演、专场推介会、成果发布等。巴西、乌拉圭、巴拉圭、阿根廷等8国的参展代表,将精彩呈现“一带一路”上的异域风情。


公众可登录海博会官方网站,进行观展、参会和公众活动的报名预约,或凭身份证现场扫码预约入场。也可以关注“海洋经济博览会”公众号,并在公众号首页对话框回复“报名”,即可获取报名链接。


公众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报名链接



(一)展馆开放时间:

10月15日10:00-17:30

10月16日08:30-17:30

10月17日08:30-16:00。

观展地点:深圳市会展中心1号馆、6号馆。


(二)专业论坛举办时间:

10月15日13:30-20:00

10月16日08:30-17:00。

专业论坛地点:

深圳市会展中心6楼水仙厅、郁金香厅、茉莉厅、桂花厅。


具体信息详见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官网。


作为2019海博会的配套活动,

海博会主题元素专场灯光秀也来了!

自10月14日起,

深圳连续3天于每晚7∶30、8∶30、9∶00

在市民中心南广场上演

具有海博会主题元素的专场灯光秀,

展现深圳滨海城市的魅力。

视频: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记者 钟鸿冰 黄思凌


金秋十月,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

2019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精彩绽放!

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2019海博会由自然资源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深圳市人民政府承办,围绕“蓝色机遇,共创未来”的主题,于10月14日至17日在深圳举行,旨在打造集技术交流、产品展示、成果交易、高端论坛、招商引资于一体的海洋经济国家级展会。


伟大的中国,开放的深圳,紧紧把握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和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契机,借力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海洋经贸交流展示盛会的平台,坚持改革开放、创新引领、陆海统筹,以“三步走”战略和“十二个一”工程等坚强有力的举措,推动蓝色经济快速发展,促进海陆文化深度融合,贡献海洋全球治理样本。深圳,也将以瀚海雄心,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努力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朝着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城市范例的方向奋勇前行,创造“当今世界殊”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传奇!


蓝色经济支柱擎起深圳海洋梦想

产业数据亮眼,不断创造伟业。深圳海洋经济的最新“家底”显示:深圳有涉海企业7300多家,约占全省24%,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2018年,深圳海洋生产总值约2327亿元,同比增长4.63%,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占全市GDP的9.6%。远洋渔业发展全省领先。与深圳四大支柱产业即高新技术、金融业、物流业、文化和相关产业相比,海洋经济规模已跻身第四,比肩物流业,支柱地位凸显。


在海洋高端装备领域,深圳拥有以中集集团、招商局重工、友联船厂、深圳市汇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海洋船舶工业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企业160余家。招商局重工建造的“天鲸号”挖泥船,在岛礁建设中被称为“造岛神器”;MT系列多用途饱和潜水支持船,标志着中国深水工程作业能力跻身世界最先进水平阵容。友联船厂成为国内首家LNG修理船厂,连续多年位居中国各单体船厂领先地位,逐步巩固了修船龙头企业地位。中集集团和招商局重工将整合双方的海工板块组建“中国海工”集团,打造全球海工装备业标杆。


深圳规模庞大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电子信息和生物等产业优势,也快速延伸嫁接到海洋电子信息产业领域,深圳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全国电子信息产业总值近1/6。中兴通讯、研祥智能、海能达通信、行健自动化等大型电子信息龙头企业已进军海洋通讯、船舶导航等海洋领域,海洋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加快聚集形成。由中海油与武汉大学强强联手的中海北斗,全球首次实现海域陆域精准定位误差缩小至10厘米以内。


在海洋油气领域,深圳具备大规模制造海上钻井平台的能力,覆盖产业链设计研发、总装、建造和应用等上中下游环节,涌现出一大批技术先进、成长潜力大的涉海企业。其中,中集集团拥有国内外海工专利400余件,其设计建造的“蓝鲸一号”超深水钻井平台代表了全球最高水平,承担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重任;下属企业中集海工已交付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占国内市场80%。招商局重工自升式钻井平台手持订单全国第一,CJ系列自升式钻井平台占有率世界第一。


▲中广核“海龙兴业号”。

绿色港口智慧港口对标世界一流

航船劈波斩浪,港口繁忙通达。在海洋交通运输领域,深圳约有3800家企业,占全市涉海企业半数,具有加快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打造参与全球竞争合作开放先行区的港口和航运重要支撑。


深圳港是世界级集装箱枢纽港。2018年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2574万标箱,居全球集装箱港口第4位,与鹿特丹港等26个国际港口建立了友好港关系,与14个国际港口签署了“深圳宣言”,发挥港口枢纽功能,共同促进自贸区产业协同发展,促进港口链商业合作。在促进港口发展的同时,深圳港更加关注绿色港口和智慧港口的建设,大力推广岸电和清洁能源的应用,加快港口智能化改造。目前,深圳港的绿色港口建设成效显著,居中国港口首位。


深圳航运集团货运船队规模不断扩大,航线覆盖中国至巴新、所罗门、俄罗斯远东至中日韩、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形成以原木运输为核心,集钢材、化肥、煤炭、设备及散杂货为辅的多元化货运运输格局,年承载货运量超500万吨。招商局集团5G智慧港口创新实验室揭牌,基于5G应用的无人驾驶集卡、实时巡检无人机、智慧安防等应用都将在海星码头逐步实现。深圳市特区建发集团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拥有全产业链优势,推进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智慧停车设施、路桥智能管养、多功能智能杆和产业园区开发,打造全周期智慧化建设运营模式。联成远洋渔业作为深圳规模最大的远洋渔业企业,是国内数量最多的延绳钓金枪鱼捕捞船队,龙头企业初具规模,“走出去”需求日益强烈。


“一带三区”
打造世界级绿色活力海岸带

释放海洋魅力,增进宜居宜游。滨海旅游资源是深圳旅游资源的龙头要素,也是深圳打造成为国内知名的全域旅游示范城市、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和亚太最具创新活力的国际滨海旅游城市的基础。数据显示,2018年,深圳接待游客总人数13932万人次,同比增长约6%;旅游总收入1609亿元,同比增长8.3%。滨海旅游业依旧是发展最为强劲的领域之一。


在海岸带地区深圳构建了“一带三区多单元”滨海空间新格局,对标国际,创建世界级绿色活力海岸带;结合岸带特征,划分东部山海生态度假区、中部都市魅力休闲区、西部创新活力湾区三个海岸带区域,塑造差异化的滨海空间风貌;划定多个湾区单元,推进岸带陆海协调发展,形成陆海统筹发展的新格局。


未来,邮轮游艇等高端业态有望成为新亮点,主题公园和邮轮母港成为海洋旅游龙头和集聚载体。宝安中心区、西湾公园、大空港新城、海洋新城、海上田园等连点成线,构建生产、生活、生态深度融合的“西部活力海岸带”;依托南山、福田高科技产业集聚与科技创新优势,强化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片区、后海中心区、太子湾邮轮母港与深圳湾的城海联系,拓展岸段科技服务功能,建设尺度适宜的湾区文旅设施,打造中部科技海岸带;依托东部优良的海滨自然资源条件,结合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创造融文化体验、度假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海岸特色空间,大力发展滨海休闲体育产业,打造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世界级的东部生态休闲旅游海岸带。


▲招商局极地探险邮轮。

“三步走”“十二个一”
进军海洋千帆竞发

进军广阔海洋,征程未有穷期。2018年12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勇当海洋强国尖兵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决定》。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作出重大部署。201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指出,“支持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国家不断赋予深圳新使命、新担当。深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再起航,也将高举旗帜,坚定不移走创新发展之路——


深圳确定了海洋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

“到2020年,海洋经济实现高质量增长,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生态环境稳步改善,海洋综合管理水平国内领先,海洋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到2035年,重点提升在亚太地区海洋领域的影响力,基本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到本世纪中叶,实现海洋发展达到全球一流水平,全面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成为彰显海洋综合实力和全球影响力的先锋”。


深圳推出了向海图强的“十二个一”工程按程序组建海洋大学,建设国家深海科考中心,探索设立国际海洋开发银行,成立海洋科学研究院,打造全球海洋高端智库,建设国际金枪鱼交易中心,组建海工龙头企业集团,壮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基金,加快建设海洋新城,探索设立深圳海事法院,规划建设深圳海洋博物馆和海洋科技馆,办好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


深圳还将研究起草《深圳市海洋发展规划》,从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文化生态、防灾减灾、综合管理、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清晰的发展目标、评价体系、空间布局、管控要点和重点举措,为深圳海洋的全面发展提供精准方向和坚强支撑。


新时代,新使命,新未来。自2019年起,海博会落户深圳,将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有力推动“海洋强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战略实施,抢抓重大机遇,提供坚强支撑。海博会也将致力服务全球海洋经济发展,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质量发展要地,促进国内外政府及涉海企业、机构之间的务实合作,促进海洋资源开发、海洋产业提升、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打造中国海洋科技创新和海洋产业融合发展的新高地,擦亮“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洋经济合作发展的新品牌,推动蓝色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奋力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城市范例新的荣光!


海洋新城

打造开放共享的蓝色产业空间

▲海洋新城效果图。


如果说前海蛇口自贸片区代表深圳内湾中心的建设范式,新获纳入推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十二个一”工程、位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位置的海洋新城,则同样被寄予厚望,志在打造深圳拥抱海洋、构建世界级湾区中枢、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先锋范例”。


2019中国海博会上,海洋新城将揭开神秘面纱——其位于珠江口东岸,深圳大空港规划区西北部,毗邻全球第一大会展中心深圳国际会展中心,规划面积7.44平方公里。海洋新城将重点聚焦世界海洋产业前沿领域,广泛聚集国际国内高端海洋创新资源,深入开展粤港澳和全球海洋创新合作,建设成为全球海洋治理的战略合作平台、中国海洋生态文明的示范标杆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海洋科创高地。


海洋新城未来如何定位?如何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如何从无到有实现产业的集聚发展?深圳市特区建发集团董事长李文雄接受了专访。


李文雄表示,特区建发集团作为深圳国企骨干力量,一直聚集海洋产业发展,将充分发挥产业链优势,按照世界一流的标准规划建设海洋新城,打造开放共享的蓝色产业空间,为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贡献力量。



对标世界三大湾区,

规划建设国际一流海洋新城

海洋新城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地带,定位为湾区海洋门户、蓝色创新海湾,未来发展前景良好。海洋新城将对标世界三大湾区,按照国际一流标准进行规划建设。


去年,原深圳市规划国土委主办,特区建发集团承办,面向全球进行城市设计国际咨询,为海洋新城勾画了美好蓝图。特区建发集团作为市基础设施投资平台,经过多年发展,形成涵盖“项目筛选、规划设计、投融资、开发建设和运营”的全产业链优势企业集团,可充分利用集团内部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智慧停车设施、路桥智能管养、多功能智能杆和产业园区开发运营等优势,按照市政府部署落实海洋新城“统一规划、统筹实施、综合开发”,在开发建设初期统筹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运营,打造全周期智慧化建设运营模式,建设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创新力,宜居宜业宜游的海洋新城。2017年12月,中欧蓝色产业园落户在海洋新城,未来将作为海洋新城核心启动项目先行实施,率先打造海洋新城形象样板。



聚焦海洋新兴产业,

打造开放共享的蓝色产业空间

海洋新城将聚焦海洋新兴产业,构建以海洋高端设备、海洋电子信息两大产业为核心,海洋现代服务、海洋生态环保、海洋新能源三大产业为支撑的“2+3”产业体系,全力打造开放共享的蓝色产业空间,构建千亿级的海洋产业集群,促进深圳海洋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合作,深度探索粤港澳及国际海洋领域合作,重点与香港以及全球海洋类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人才机构对接,将海洋新城打造成海洋产业合作平台。二是开放,搭建开放式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空间载体+服务平台+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体系,创新海洋产业生态模式。三是共享,引入海洋共享实验室、海洋智慧大数据、海洋共享技术等,为入驻企业提供技术共享服务。



打造集团业务新引擎,

亮相2019海洋经济博览会

李文雄介绍,特区建发集团顺应深圳城市建设和集团长远发展需要,发挥市基础设施投融资建设运营、科技园区开发建设运营、功能性投资三大平台作用,努力打造“具有深圳质量的千亿集团”。近几年,集团致力于发展海洋产业,成立了海洋产业发展公司,业务板块逐步发展壮大,并计划更上一层楼,将海洋产业打造成为集团第四大业务平台。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特区建发集团对海洋产业发展充满信心,目前已加入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并担任副理事长单位,参加全国净滩活动和深圳国际海洋清洁日等公益活动,扩大集团在海洋领域的影响力。2019海博会在深圳举办,特区建发集团有幸成为执行单位之一,为集团了解海洋产业、接触业内同行、共谋合作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在今年海博会上,该集团同时将作为参展商推出海洋新城,展现“开放共享的蓝色产业空间”,诚挚欢迎大家莅临参观指导,交流合作,共谋发展,为实现海洋强国宏图伟业共同奋斗(来源: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深圳特区报、海洋经济博览会、深圳发布)

“雪龙2”号从深圳启航

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踏上征程


15日下午,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鸣笛起锚,从深圳启航前往南极执行科考任务。


10月15日下午4时许,满载深圳人民深情厚谊,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鸣笛起锚,缓缓驶离蛇口邮轮母港码头。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暨“雪龙2”号从深圳启航,前往南极执行科考任务。


海风轻拂,海浪声声,诉说不舍之情。旗帜飞扬,歌声嘹亮,表达深切祝福。随着一声汽笛长鸣,科考队员站在缓缓驶离的“雪龙2”号上齐声喊着“感谢祖国,感谢深圳”,挥手道别。码头上,人们唱起《我和我的祖国》,用优美的旋律送队员们远征南极,祝福一路平安、满载而归。


船艏犁开碧波,“雪龙2”号首航南极。它将与“雪龙”号一起“双龙探极”,开启中国极地考察新格局。按照计划,“雪龙2”号首先前往中山站开展作业,随后开展南大洋宇航员海综合考察和长城站考察,预计2020年3月下旬回国。“雪龙”号于10月22日由上海出发,前往中山站开展作业,随后开展罗斯海和阿蒙森海工程和科考作业,再到戴维斯海、普里兹湾、中山站作业后回国,预计2020年4月中旬返回上海港。本次考察将充分利用船舶、海冰、海洋、陆地、空中、考察站等平台,进行多学科联合观测和考察等工作。


一大波“大国重器”亮相海博会



“蓝鲸1号”钻井平台、“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洋二号卫星、“天鲲号”自航绞吸挖泥船、海洋石油286深水工程船、中国首制极地探险邮轮“格雷格·莫蒂默”号……记者在展会现场看到,一系列高端装备的模型和高新技术研发成果,吸引了众多海内外参观者。


人气最高!创深潜记录的深海“蛟龙”来了


作为“可下五洋捉鳖”的利器,有着橙色“头顶”、白色“身体”、身似大白鲨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模型,堪称展会上人气最高的展品之一。这个由我国自主研发的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下潜7062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这也是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

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吸引了众多嘉宾前来参观。


船舶是开展海洋调查作业的重要基础平台,一大批新型智能化船舶也在展会上一展风姿。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造的“天鲲号”,是中国首艘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型自航绞吸挖泥船。据工作人员介绍,该船装备了亚洲最强大的挖掘系统,泥泵输送功率为世界最高功率配置,远程输送能力15000米也是世界之最,适用于沿海及深远海港口航道疏浚及围海造地。


300斤潜水服下海秒变“2公斤



中企自主研制的新型单人系缆常压潜水服。 


在海博会的6号展馆,一个高约2米,全身滚圆、远看好似威猛“钢铁侠”的“机器人”被好奇的观众围得水泄不通。记者走近一看,发现它原来不是机器人,而是一套名叫“常压潜水系统(ADS)”的海下潜水服。工作人员介绍,这套巨型潜水服长1.8米,宽1.8米,高2米,重300斤,但是人穿上后下海却毫无压力,据测量,其在深海水压下的重量仅为2公斤,是专为海底勘探员配备的深海常压潜水服,全球仅有30套,由中国企业自主研发。


目前,海兰信共研制了600M和350M两款常压潜水服。“这套潜水服内不仅有恒定的常压,还有独立的生命支持智能系统,可以保证潜水员享有48小时的极限生存时间。”工作人员说,这套人形结构设计的潜水服具有独有的脐带缆供电通信系统和潜水服独立应急电源,作业精度远优于普通的ROV(遥控无人潜水器)。


“蓝鲸1号”吸引眼球


蓝鲸1号钻井平台模型。 


“蓝鲸1号”、海洋牧场平台、智能网箱、液化气船……记者昨日在深圳会展中心一号馆看到,作为国内海洋经济龙头企业,中集集团携旗下中集来福士、中集蓝和中集安瑞科等知名海工品牌,现场展示代表全球前沿技术的国之重器、科研成果,吸引业界眼球。


中集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蓝鲸系列平台”是目前最先进的超深水双钻塔半潜式钻井平台,目前有两座,分别是“蓝鲸1号”和“蓝鲸2号”。据介绍,该平台配置了高效的西门子闭环系统,可提升30%的作业效率,节省10%的燃料消耗。使我国成为全球领先掌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技术的国家。



“海洋漂浮城市”可抗17级台风

拟在广东沿海进行试点建设



在本届海博会上,深圳企业中建钢构研发的海洋漂浮城市项目亮相,成为一大焦点。据悉,“海洋漂浮城市”已有意向在广东沿海进行试点建设,不久的将来,人类移居海洋上生活将成为现实。


在中建钢构展区,海洋漂浮城市、全球首例集成养殖网箱的半潜式大型浮式风机基础、国内首个小型化高效波浪发电装置、海洋重防腐技术、人工岛超大直径钢围堰等一批海洋科技领域最新成果通过显示屏和实体模型一一展现出来,引人关注。记者看到,海洋漂浮城市模型看上去像一个漂浮在水面上的度假村,配备游泳池和水产养殖基地,旁边还有停机坪和直升机。



“海洋漂浮的城市规模大小可根据需求来定制,通常是通过锚索稳定,也可以安装驱动装置,在海上随意移动。”展区工作人员介绍,海洋漂浮城市设施齐备,可抗击17级以上的台风。“特别是整个漂浮城市产生的废弃物都经环保设施统一处理,实现废物利用,节能环保。”他透露说, 海洋漂浮城市项目已有意向在广东沿海进行试点建设。


传统显微镜“搬到”水下





这个不足1米长的黑色圆柱仪器貌不惊人,却能潜下惊人的水下2000米的深度。李剑平说,海洋浮游生物虽然个体只有几厘米至1微米,但却是海洋生态系统的基础,对全球气候变化、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中物质与能量循环的影响起着巨大作用,“以往科研人员需要海水采集,带到实验室用显微镜看,费时费力,效率很低”。


“经过4次海试,这台仪器已经采集了140万余张浮游生物的图像了。”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李剑平博士告诉记者,浮游生物水下成像仪,可实现海洋浮游生物长时间水下原位监测,用于海洋调查、水质监测、核电生态安全等需要对浮游生物进行长期监测的场景。


智能化、信息化成标配

华为展示独有海底光缆系统



新一代信息技术对海洋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此次,华为也携自己多年耕耘的通信技术亮相1号馆,首次展出其独有的海底光缆系统。华为海洋网络有限公司助理副总裁许剑涛介绍,海缆系统是整个全球互联互通的骨干,跨洋的信息传输,例如国家与国家、洲与洲之间都主要是靠海底光缆传输的,占比达到98%以上,被称为全球互联网的“中枢神经”。其需要在海床下8000米的深度稳定工作25年,并且不能有损坏,最大距离可一次传输16000公里,科技含量极高。


目前全球有400条光缆,而连接到中国的光缆只有9条,许剑涛说,华为海洋网络有限公司是全球四家能做海底光缆的企业之一,希望通过努力,能让中国有更多的海缆建成并与全球互联互通。(来源:深圳特区报 记者 綦伟 秦绮蔚 周雨萌 吴德群 闻坤 窦延文,图片︱何龙 任宪平 吴铠峰 刘羽洁)


来源:深圳梦(微信号ID:SZeverything)综合自深圳特区报、深圳卫视深视新闻、新华社、深圳新闻网、深圳发布


相关文章


关于深圳的一切,关注深圳城市、精神生长!

我们的使命是:星辰大海,只与梦想者同行!

拥有深圳梦,请关注(微信号ID:SZeverything)

欢迎来稿,合作,畅谈深圳梦,邮箱至:SZeverything@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